财新PMI NEI 财新智能贝塔
政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外贸企业的裁员冲动,部分企业采用更隐蔽的减少加班的方式来代替裁员,国内融资、环保、土地等成本居高不下对企业经营的影响更大
科学稳健把握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货币政策灵活适度,财政政策并未提及出台新的减税降费措施,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
会议指出,实现明年预期目标,要坚持稳字当头,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框架,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
中国正处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既不希望经济过于失速,也不希望经济增长得太快过热,赤字率将升至2.8%-3%
市场机构预期,未来数月CPI将维持在高位,2020年1月受春节错位影响,CPI存在破6%的可能,货币政策在管理好通胀预期、不让猪肉价格上涨传导至工资端的同时,也要释放一些流动性
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问题,制造业投资、消费增长放缓背后都有结构性问题,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同时实施逆周期调节,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力度
地产和基建虽然能够稳定经济,但还难以托起经济转型的任务,转型必须靠产业两大主体:一是工业如何创新获得高利润,二是如何通过服务业新的改革开放,打开科教文卫体等高端服务业的空间,使服务业效率提升
猪肉价格同比上涨110.2%,环比涨幅明显回落;PPI同比降幅收窄,环比由涨转降
同时预计超过5600名零售从业人员可能被裁员
逆周期调节力度相机选择,要随着2020年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变化,在执行过程中力度可以适度调整,既不要过度刺激,又保持一定的刺激力度
以小微企业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所得税减税,形成一定的税负不平等和企业避税申报行为,建议重点对现有高税负企业减税,注重实际税率区间的平缓设置,逐步从特惠转向普惠
出口增速降幅扩大,与市场预期相反,进口表现持续弱于出口的情况暂时扭转
食品价格上涨仍是主要推动,CPI或自2012年2月以来首次破4,翘尾因素逐渐消退、部分工业品价格上涨,带动PPI降幅收窄
工业、出口、消费表现将有所改善,受制造业和房地产拖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或持平于前值
需要为中低收入人群发放消费补贴,并尽早恢复生猪生产;在继续强化“房住不炒”的同时,要更强调因城施策
新出台大规模减税措施可能性小,积极财政政策侧重于加大支出;货币政策应做好匹配,适度降准,防止出现利率上升和对民营经济的挤出效应
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正在根据相关企业的申请,开展部分大豆、猪肉等商品排除工作,对排除范围内商品,采取不加征中国对美国301措施反制关税等排除措施
这是省级层面首个专项债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审定当年拟安排项目、以后年度储备项目及资金需求,研究制定专项债管理制度政策,管控专项债务风险
宏观政策稳增长意愿上升的同时,仍要坚持防风险底线,警惕对国企加杠杆扩大风险,稳增长关键是推动相应改革
逐步、有序地降低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度,利用供给侧改革思维,增加人口流入区域的土地供应,将土地供应与户籍人口、就业、缴纳个税的人口数量挂钩,转移支付也要与此挂钩
重点着眼于招投标基本制度的修改完善,新增异议投诉与处理相关规定,加强对招标代理行为和评标专家行为的监管,操作层面的问题将由实施条例及配套部门规章的修订来细化规定
内外需保持较快增长,企业信心仍然不足,显示中美贸易摩擦不确定性对预期的影响;逆周期政策继续加码,在房地产下行、基建加码受到财政空间制约的情况下,内需回升可持续性仍有待观察
制造业、服务业景气度双双提升,带动财新中国综合PMI升至2018年3月以来最高,企业信心仍未见改善,中美冲突是重要制约因素
保持现行税制框架和税负水平,将条例上升为法律;授权国务院根据宏观调控需要调整税率、组织调整消费税征收环节等改革试点,为后续改革留有空间
中国进入饱和型财政需求阶段,需稳定并下调财政支出规模、调整支出结构、降低增值税税率、增加个税等直接税比例、重构央地财政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