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发布《关于办理危害税收征管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签订“阴阳合同”隐匿收入、虚报个税专项附加扣除、提供虚假材料骗取税收优惠等属于逃税行为,符合一定条件可定罪处刑
港府即日取消三大额外住宅印花税,冀为楼市托底
此前制度主要面向境外纳税人跨境缴纳外币税款的业务,存在一定局限性;近年来,一些涉外经济活动比较多的地区使用人民币跨境缴纳税费入库的业务需求逐渐增多
税务部门与24个部门建立常态化数据共享机制,通过税费大数据常态化跟测分析经济社会运行态势,税收服务国家治理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2023年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力度加大,前三季度企业累计享受的扣除金额增长同比13.6%,其中制造业占比近六成
政府鼓励合作区内开展加工制造。合作区封关运作后,居民旅客从合作区经“二线”进入内地时,携带物品免税额度提高至8000元
培育地方税源,扩大地方财力,合理配置地方税权,理顺税费关系,着力推进消费税改革,逐步建立规范、稳定、可持续的地方税体系;健全以所得税和财产税为主体的直接税体系,要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研究完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2024年积极财政政策要保持适当支出强度、释放积极信号;要加大存量隐性债务化解力度,坚决防止新增隐性债务;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包括健全现代预算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
低温里程衰减率不超过35%的车型,可适用较低门槛。此举是为引导企业提升产品的耐低温性能,提高消费者体验感
税务总局印发涉税专业服务基本准则和职业道德守则,涉及税务师事务所、有涉税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和律所、代理记账机构、税务代理公司、财税类资讯公司;聚焦治理少数中介机构虚假宣传、歪曲解读税收政策等突出问题
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仍是税费政策支持重点,在2022年约七成小微和个体工商户不需纳税的基础上,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为促进居民增收和消费,个人所得税“一老一小”专项附加扣除标准提高,预计对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减税幅度更大,目前年收入10万元以下的个人基本不缴纳或仅缴纳少量个税
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子女教育税前扣除标准提高至每月每孩2000元,赡养老人扣除标准提高至每月3000元;2023年以来已按原标准填报扣除信息的纳税人,此前多缴纳的税款可抵减后续月份的个税
17类化工产品将列入成品油税目征收消费税;短期内,汽油价格或将跳涨,长期来看,油品税费漏洞将逐步填补,国内油品市场,特别是上游炼化行业将进一步规范
财政部副部长称,设置减免限额主要是为了避免高档豪华车过多挤占税收优惠资源,重点支持和鼓励大众消费
申报缴费工资和缴费两个事项统一为向税务部门一家办理,此前缴费人需向人社、医保部门申报缴费工资、再根据核定的应缴费额向税务部门缴纳社会保险费;此次优化申报缴纳流程,不涉及现行社保缴费政策调整
5月增值税同比增长4.8倍,企业所得税、个税、消费税等其他主体税种收入均走弱,土地和房地产相关税种总体恶化;土地出让收入在前两月降幅持续收窄后,5月降幅再度扩大,前五月累计下降20%
多地税务部门在2022年度个税汇算退税审核时发现,部分纳税人存在虚假填报扣除或少填收入、从而获取退税或少补税款的情形;税务部门对其采取约谈、加强政策辅导等,并延伸核查了部分纳税人以前年度的汇算情况,追缴税款和滞纳金
2015年初公布的征求意见稿涉及的增加对自然人纳税人的税收征管规定、取消“先缴税后复议”规定、加强涉税信息共享机制等内容,尚未体现在现行税收征管法中,未来或仍是焦点
据测算,2022年中国宏观税负降至13.8%,为近十年来新低,受财政收支矛盾、政策效应边际减弱等制约,进一步减税降费空间有限;需转变传统的降成本思维,更多从应对不确定性和风险的维度采取对策
新政策突破了出口商品因品质、规格原因才能免税退运入境的限制,更加符合电商出口商品的退货特点
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新增退税减税降费缓缴税费占比约四成,近八成个体工商户在2022年无需缴纳税款;制造业为受益最明显行业,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企业销售收入增速高于总体
全年退税约2.4万亿元,力度为近年来最大,对税收带来减收效应
广东省2022年税收收入9285.22亿元,按自然口径计算,同比下降13.9%;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影响,同比下降5.4%
按照税制平移的思路,保持现行税制框架和税负水平基本不变,仍采取列举的形式来定义应税行为,有学者认为各种交易行为、尤其金融服务是否应缴纳、如何缴纳增值税,在征管实践中多有争议,有待立法进一步明确
税务总局称,增值税留抵退税的受益主体是制造业和小微企业,促进了企业恢复经营,制造业退税企业的销售收入和购进金额增速均超出无退税企业;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效应明显,阶段性减征部分乘用车车购税政策成效较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