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反思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等经济学思潮的失误后,一些研究中国经济的学者提出了更为注重供给管理的思想,并欲以此推动中国新一轮改革。他们将这些思想称为“新供给经济学”。
  新供给经济学的基本政策主张是以改革统领全局,倡导走创新型国家之路,鼓励创业,加快城镇化建设,实施结构性减税,减少行政审批,适度扩大基于质量和效益的投资规模等政策。
  财新网特将其理论框架及政策建议等完整展现于此,以期共同探讨精进。


构建和发展以改革为核心的新供给经济学

之一 “新供给经济学”理论框架——“内容提要”“引言”
        “新供给经济学”理论认识框架,强调以推动机制创新为切入点,以结构优化为侧重点,着力从供给端入手推动中国新一轮改革。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30多年后,增速将规律性地向成熟经济体的水平逐步收敛,但较长时间内仍有重大发展机遇,关键是充分释放制度供给潜力进一步激发活力,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稳步而持续地提升。
之二 “新供给经济学”的借鉴意义
        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最根本的共同失误是“假设”了供给环境,强调需求而忽视供给,没有足够地意识到生产力革命带来的人类社会总供给方面的根本性变化。
        供给学派力主加强市场经济作用,反对政府干预。在中国市场发育的实际情况制约和经济追赶(即实施“三步走”现代化赶超战略)的客观需要之下,解读和借鉴供给学派的主张,还应该进一步强调一点,即有必要再加上政府以经济手段为主在合理的政策选择空间内有意优化供给引导 政策、结构优化政策而避免行政干预失误。
之三 凯恩斯主义与货币刺激实践在欧洲和日本的教训
        无论是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还是欧洲、日本的决策者,在单一需求侧视野之内放任市场力量上,犯有不容忽视的错误。
        美国基于市场环境超宽松考虑而引出的畸高金融杠杆率,导致了世界金融危机。欧元区沉浸在欧洲一体化的梦想之中,享受着统一货币带来的好处,但对于需匹配的财政联盟、即维持欧元稳定性与可持续性必不可少的控制财政赤字的有效制度安排,则漫不经心。日本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资产泡沫导致“失去的二十年”。
        增加就业要靠投资,但利率下降只是暂时性、一次性减少了企业的投资成本,而企业投资是一种长期行为,最终将取决于利润率情况。
之四 改革需要有供给理论来指导
        近些年中国经济、社会伴随着“黄金发展”而来的“矛盾凸显”,已使渐进改革路径依赖下制度供给的所谓“后发劣势”有所暴露,改革进入深水期和既得利益阻碍明显的胶着期,亦成为难度明显加大而又时不我待的改革攻坚期。
        如果没有一个以改革为核心的充分注重于供给方面的经济理论来指导改革,就难以达成清晰、理性的配套推进思路,并凝聚社会共识。
之五 中国新一轮改革需从供给端入手
        传统意义上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已难以适应中国经济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后的总体要求。例如货币政策作为总量管理政策,难以有效解决经济中的结构性问题;经历上一次4万亿元政府投资为代表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后,中国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的安全空间已明显收窄,且进一步提升税负总水平并不可行。
        中国宏观调控的弹性空间收窄,需要加大调结构力度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才能化解潜在“滞胀式”威胁,实现可持续快速发展。
        从供给端入手推进中国新一轮改革,才能有效化解潜在“滞胀”等风险,并实现经济新一轮可持续健康发展。
之六 未来宏观调控需从供给端机制创新入手
        中国未来宏观经济调控需坚持以改革为依托衔接短期与中长期,更多侧重于从供给端的机制创新入手。
        根据未来一个时期中国面临的内外部形势,中国宏观调控政策一方面要在总需求管理上稳健审慎且能预调微调,避免在稳增长努力下通胀轻易抬头;另一方面,需在货 币政策的“稳健”和财政政策的“积极”搭配下,坚持有所区别对待地在我国“三农”、社会保障、区域协调发展、自主创新、节能降耗、生态保护等领域运用结构性对策加大要素投入的力 度和促进相关机制创新改进,通过“供给管理”加强这些经济社会中的薄弱环节,即增加宏观经济中的有效供给。
之七 供给端矛盾将长期存在
        中国在相当长时期内经济领域的主要矛盾是在供给端。
        这是由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中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以及中国13亿人口的消 费品市场的供给端呈现为“本国生产为主,海外进口为辅”的特点(与美国全球供给、海外进口为主,本国生产为辅的市场结构有本质不同)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