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经济 > 要闻 > 正文

价格指数持续偏低 通缩来了吗?

文|财新 程思炜
2023年04月13日 12:54
当前中国物价水平并未全面持续下降,货币信贷充足,并非典型意义上的通缩;通缩讨论的背后是对经济复苏强度和可持续性的关注,目前需求仍然不足、居民信心偏弱
河北邯郸,顾客家超市选购蔬菜。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3月核心CPI同比上涨0.7%,较2月微升0.1个百分点,但仍处于较低水平,显示需求修复相对缓慢。图:视觉中国

  【财新网】与市场此前预期的疫后消费尤其是接触性服务消费反弹推升价格指数不同,近期公布的价格数据持续偏弱,其中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连续两月低于预期,3月同比创18个月来新低。3月价格数据发布后,市场上关于通缩的讨论增多。中国是否出现或即将出现通缩?

  一般认为,通货紧缩是一段时期内价格总水平的普遍持续下降。在亚洲金融危机后研究中,时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的央行行长易纲曾提出,分析通货紧缩要特别强调“两个特征、一个伴随”,即物价水平(CPI)持续下降、货币供应量增长下降,伴随着经济衰退。

  基于这一标准,中金宏观研究团队认为,当前国内经济物价形势并不符合通缩的定义。一是货币供应创新高,2月和3月M2(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持续创七年新高,中金计算的超额M2即剔除达到 GDP增长目标所需要的合意M2后多余超发的货币,仍处在十年高位,目前的货币供应主要源于政策驱动,而内生信贷需求已经初步显现,总体政策环境利于复苏;二是目前物价水平的下降既不全面、亦难持续,代表内需的服务与金属价格环比上涨、同比改善,而PPI环比连续两月止跌,CPI环比超过季节性均值;三是目前经济处于复苏初期而非步入衰退。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全球及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库(CEIC)及相关指数库。

责任编辑:于海荣 | 版面编辑:王永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