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经济 > 要闻 > 正文

吴敬琏警示“双重体制消长”问题

2013年05月12日 12:47 来源于 财新网
数据表明,投资回报递减的规律已经显现出来
2012年3月25日,首届岭南论坛在广州中山大学举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吴敬琏讲话。 财新记者 牛光/摄

  【财新网】(记者 杨哲宇)5月11日,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说,中国改革还走在半路上,中间还有很多反复,今后的任务还是很艰巨的。在我们这样一个国家,旧的思想、旧的体制、旧的路线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改革以来利用权力来聚集财富的力量比起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都要强得多。

  在昨日举行的《吴敬琏文集》首发式暨中国改革座谈会上,吴敬琏在简要回顾了自己的学术历程之后,着重强调了双层体制消长的问题。

  他指出,从上世纪80年代打开计划经济缺口,到90年代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国家由于意识形态等等各种影响,始终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双层体制消长的问题。1986年,当时已经发生很多问题,所谓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等等社会问题,还有对腐败的不满等等。当时的国务院领导人做了一个判断:所有这些矛盾的来源在于当时的说法叫作“双重体制的胶着对峙”,这个判断现在看来还是对的。上世纪90年代情况有了变化,经过1993年设计、1994年开始的改革,市场经济体制的力量有了壮大。上世纪80年代后期,非国有部分只占整个国民经济总量的1/3,包括那些产权模糊的苏南模式也不过如此。经过了90年代改革实践,两种体制的力量对比发生一些变化,从总量来说,非国有部分强一点,但是,消长的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特别到了21世纪以后,有些人以为,改革成果是由于政府的作用、政府的力量造成的,对于我们面临的很多问题都有两种不同的解决方案。一种解决方案是继续推进改革,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还有政治体制改革,靠市场化、法治化、民主化改革来解决这些问题。另外一种方法则是强化政府的力量,政府动用资源,以海量投资来保持高速度的增长,用政府主导来解决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后一种出路的势头到了过去十年的后期变得越来越强,以至于有人把它命名为“中国模式”。认为这不但是解决中国所有发展的问题和社会问题好的药方,而且认为可以让世界其他国家效仿一下。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全球及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库(CEIC)及相关指数库。

责任编辑:杨哲宇 | 版面编辑:林韵诗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