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经济 > 要闻 > 正文

美国银行业“惜贷”缓解了么?

2009年02月11日 16:47 来源于 caijing
房地产和消费信贷标准持续收紧,美国银行业“惜贷”情绪仍异常严重

  美联储虽不遗余力动用各种方式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美国银行业的“惜贷”心理依然高涨。
  自2008年秋季以来,美国主要银行的信用卡非自愿注销率(银行对信用卡账户注销量占总量的百分比)快速拉升,速度明显超过了历史数据的平均水平,而信用卡持有者的自愿注销率甚至有所下降——在失业率高涨的情况下,这一现象表明银行的谨慎心理。

  就银行本身来说,在一个到处存在陷阱的市场中,这种选择也无可厚非。在过去三个月中,美国银行信贷额折年率下降了近10%。而在此期间,美联储将其基准利率甚至下调至0-0.25%的区间,以接近零的成本向市场注入流动性。
  同一时间,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也携手推出金融市场援助措施,向银行系统注资,购买消费信贷支持债券,美联储不断推出新的金融工具,资产负债表日渐庞大。不过这些政策对于银行的“惜贷”心理并没有显现出应有的效果。
  和以往数次危机不同,在这次危机中,因多数银行怀疑“对手方”的信誉,这使得危机不断升级,美国乃至世界信贷市场上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系统性风险。9月中旬以后,泰德利差(TED spread,三个月期美元LIBOR利率和三个月期美国国库券利率之差)连续上扬,从150-200个基点跳升到300个基点以上,而在危机爆发前,泰德利差仍维持在10个基点左右。
  值得庆幸的是,在全球央行协力降息,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加大货币互换力度,以及各国政府财政刺激政策频繁出台的背景下,流动性风险局部得到了控制,巨大的利差缺口逐渐被“抚平”。
  接下来的问题在于,即使市场信心开始恢复,金融机构可以从央行处获得庞大的融资支持,信贷就能够恢复过来么?
  回头审视过往数次危机,不难发现,在经济下行的周期中,银行的惜贷心理固然是贷款供应量放缓的重要原因,但企业等私营部门贷款意愿的缺失也同样是重要因素。
  如果企业预期宏观形势走弱,即使融资成本下降,企业在选择融资时,也会十分谨慎。从美国1月的非农就业人口数据中不难发现,失业开始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蔓延,不仅金融业、贸易业,甚至在大多数制造行业中,都开始出现扩散的迹象。比较而言,虽然医疗和教育业表现良好,但这与美国政府以及州政府的扶持密切关联。依照失业率的周期规律,至少在未来六个月中,美国企业在企业发展策略上仍然会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与此同时,债券市场的企稳也开拓了企业的融资途径,虽然成本相对较高,但相对苛刻的贷款审核条件,债券融资这一渠道目前正在逐渐恢复当中。
  透过美联储2月2日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不难发现,虽然较之10月的紧张形势略有缓和,但美国的银行业发放信贷的谨慎情绪仍然很高。
  调查数据显示,约65%的美国国内银行称,在过去几个月里,它们收紧了对大中型企业的商业和工业贷款标准,虽然65%的比例较之10月的调查数有所下降,但这一水平仍高于历史平均值。
  在商业房地产贷款领域,约有80%的美国国内银行称,在过去三个月中收紧信贷标准,而10月报告调查数据为85%。另外,在所有接受调查的银行中,仅有四家报告在过去三个月开展了次级抵押贷款。
  消费信贷领域,接近60%的银行宣布已经收紧对信用卡和消费贷款的政策。这无疑将给美国政府带来新的困扰。在过去几个月中,和持续上升的止赎率一样,银行对于信用卡的控制也以近乎苛刻方式在运行着。
  2月6日,美联储关于消费信贷的数据也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这一猜想,消费信贷在2008年12月继续下降,经季节性调整后,消费信贷年率下降3.1%,循环信贷(信用卡信贷)年率下降更是高达7.8%。虽然较之11月数据略有好转,但和2008年前三个季度的数据相比,其恶化程度仍然异常明显。即使存在圣诞节这一西方传统消费节日的刺激,12月消费信贷展现的悲观气氛仍令人备感凄冷。
  虽然从总量上看,消费信贷的波动对于消费项目的影响有限,但消费心理的改变无疑将在中期内左右消费意愿和行为,特别在银行拉紧消费信贷闸门,以及消费者对于自身消费能力信心缺乏的双重压力下,美国的消费如何复苏,确实是一个横亘于奥巴马政府面前的难题。■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全球及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库(CEIC)及相关指数库。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