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经济 > 要闻 > 正文

2006年1月7日 王一江:政府职能转变的路径

2006年01月07日 09:29 来源于 caijing
政府和人民都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自身的利益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因此二者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

关系,在这个互动关系下,现实的和潜在的危机推动双方一起往前走





  [网络版专稿]毋庸置疑,政府在经济中应该起到的作用,是保证市场的正常运行,充分发挥其效率。从实证角度看,政府对市场起支持、维护作用的最大威胁来自政府自身。像任何握有资源、权力的主体一样,政府会运用其资源和权力为自己谋取回报。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促使政府转变职能,成为市场的支持者和促进者,而非参与者?
  在我看来,这要从政府与整个社会的博弈关系来理解。社会要发展,不能没有政府高效正确的决策;政府要发挥自己的作用,也不能没有社会的支持。因此,双方是互相依存、互相需要的关系。政府要得到社会的支持,就要让人民收入不断提高,在社会中生活得安全、舒适、幸福。而安全、舒适、幸福的生活,归根到底要以效益为基础。低效益的经济最终带来的是贫穷落后,是整个国家的弱小,会引发人民对政府的极大不满、反抗甚至剧烈的社会变动,这绝不是政府希望看到的。所以,政府与人民有一个共同利益所在,就是经济要高效、要发展。
  这个共同利益为双方良性互动创造了最重要的前提。从改革的具体经验来看,无论什么时候、什么行业,一旦遇到困难甚至危机重重,就不但会损害广大人民的利益,同时也会损害政府利益,重大的改革措施也就会随之出台。比如,首先是计划体制下大家吃不饱饭,所以有农村改革率先出台。其次,国有企业效益极其低下,大面积巨额亏损,于是在竞争性行业中“国退民进”的改革就成为共识。
  现在,20多年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政府的口袋已经比较充实了,它是不是还有进一步改革、进一步转换角色的动力?我想是有的。其条件在于,潜在的危机仍然巨大,而人民和政府都不愿看到潜在的危机变成现实的危机,这就是希望所在了。
  那么,有哪些潜在的危机?大体分析如下:
  第一,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依存度已经很高,在融入世界经济的大框架后,资源的流动、宏观形势的变化以及企业感受到的竞争压力都是从前不可比拟的。如果政府决策持续低效,那么很多行业在竞争中失败甚至垮台的危险就会更大。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使企业变得更有效率?这成为政府内外共同关心的问题。比如制度要规范,信息要透明,政策要稳定,要讲究科学发展观,要让企业勤练“内功”等等,都成为从上到下的共识,政府也会采取措施转变自己的职能。
  第二,改革开放20多年来,很多问题积累到今天,已经到了不能再拖的地步了。
  比如国有银行系统积累的数以万亿计的不良资产。20多年粗放的高速增长的一个重大代价就是资金的浪费,这些浪费在以国家信用支持国有银行的体系下被掩盖了。但东南亚和日本的金融危机给政府和人民敲响了警钟。政府也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提出了国家要减少干预,逐步退出商业银行。在退出的过程中,也许一些措施会有不理想、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政府已经认识到,坚持国有是银行低效的充分条件,改革的方向是明确的。而究竟谁来代表国家持股、持股多少、国家如何起作用,这样的问题可以耐心解决,不可能也不需要一步到位。
  又例如贫富差距问题。其严重性也已获得共识,但解决的思路就相对模糊。一个很大的误区是认为贫富差距是市场和改革造成的,要解决它就必须加强政府干预。但从定义来说,真正的贫富差距不是简单的收入上的差距,而是机遇的、程序的不公平。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定的贫富差别,这是发展的共同规律。发达国家在它们发展的初期,贫富差距都会加大,先富者要么是敢于创新,要么是有良好的教育和技能。在向这两类人学习的过程中,教育水平会上升,社会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整个社会的收入水平得到提高,贫富差距最终缩小。但我们的贫富差距是制度性原因造成的,而且这些制度性原因主要不是出于市场,是由于政府职能没有转变好。真正的暴富,真正巨大的收入不平等和不公平,都是由于政府垄断资源、没有摆正自己在经济中的位置造成的。
  我认为,政府不仅应在调节已有的收入差距上采取措施,更重要的是在产生巨大收入差别的制度性原因上做文章,达到釜底抽薪的效果,这就要求减少政府对资源的控制和对经济的干预。贫富差距问题如果变得特别突出,会引起社会公愤,政府应该采取积极措施。但如果政府仍然试图以干预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会变得更加严重,可能会出现恶性循环,造成新一轮的贫富差别扩大。但从长远看,这仍然会带来整体的反思,从而促使我们找到正确的方向。
  所以,从实证角度看政府职能转变,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条路径,即关系,在这个互动关系下,现实的和潜在的危机推动双方一起往前走。虽然不能一步到位,虽然在某个时期、某些问题上,可能会有模糊的认识,会多走一些弯路,但只要政府和人民都认为发展是共同利益所在,这些弯路就会成为更重大的改革措施出台的有利条件,达成新的进步。■
  
作者为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管理学教授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全球及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库(CEIC)及相关指数库。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