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经济 > 要闻 > 正文

预算公开透明缺乏质询答复机制

2012年07月26日 18:17 来源于 财新网
学者认为,如何落实预算公开透明,要在技术和体制上保证民众,至少是人大代表能看懂,能提出质疑,能得到反馈,并及时公开
2012年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 泱波/中新社

  【财新网】(实习记者 徐杰)对于正在征求各界意见的预算法修正案草案二次审议稿,如何落实预算的公开透明,将是其中必须体现的重要方面。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许安拓认为,修正案从法律上明确了预算的公开透明是必须的,具有积极意义。但如何落实公开透明,要在技术和体制上保证民众,至少是人大代表能看懂,能提出质疑,能得到反馈,并及时公开,这都需要一系列的机制去落实。

  他举例称,如对某个部委的“三公经费”中的某个公开预算不细致提出质疑时,这个部委须有相应的机构、人员在规定时间内公开给出答复;若答复不能令人满意,还可以继续要求细化并公开预算。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全球及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库(CEIC)及相关指数库。

更多报道详见【专题】预算法再审
责任编辑:朱长征 | 版面编辑:林金冰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