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经济 > 要闻 > 正文

2006年11月3日 黄益平 沈明高: 后WTO时代金融格局的演变趋势

2006年11月03日 00:00 来源于 caijing
中国金融市场的格局变化,包括竞争加剧、混业经营模式的出现、信贷市场的整合、资本市场的快速成长和消费信贷的繁荣



沈明高



黄益平



  今年12月11日是中国加入WTO五周年的日子,WTO改革的过渡期届时将随之结束。但那并不表示过去几年风起云涌的金融改革进程即将终止,事实上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最后阶段正要拉开序幕。
  加入WTO可能是中国过去50多年来最为重要的经济事件之一,它对中国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将深刻而长久。在过去短短的两三年间,中国已经由一个比较重要的经济体一跃成为全球经济强国之一,在世界劳动密集型产品、原材料和外汇等市场已经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人均GDP在过去五年间也翻了一番。如果能保持年均8%-9%的增长速度,中国将可能在2030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若从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算起,中国经济重新崛起的道路已经走过一半多。
  能否顺利地走完剩下近一半的道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不能平稳地完成已经开始的一系列改革任务。我们仍然需要构造一套新的宏观经济政策决策体系。目前所谓的宏观调控政策基本上还是以微观、行政手段为主,如控制土地供应和对银行实施窗口指导等。一个没有独立的中央银行体系既使一些非货币政策因素干扰了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也影响了决策的时效性。我们需要培养一个更为强大的民营企业部门。民营企业是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未来,但它们在包括融资和准入等很多方面仍然受到歧视,因此对所有企业实行国民待遇是当务之急。我们还急需完善一系列的社会福利体系,因为中国很多结构性问题如经济增长过多地依赖投资和出口等都与消费相对不足有关。而银行体系改革和金融风险控制则可能是决定经济长期增长可持续性的最关键的因素。
  10月27日中国工商银行以全球最大的IPO在香港、上海两地同时成功上市,使银行重组在WTO改革过渡期结束前达到一个高潮。事实上,自2003年末以来,监管当局和银行部门已经以惊人的速度和卓具成效的创新推动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步骤。首先,中央银行动用外汇储备通过中央汇金公司对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共计注资600亿美元,改善了这些银行的资产质量并改变了它们的产权结构。其次,许多银行都积极地引进了海外战略投资者,这不但帮助银行建立一整套具有国际标准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机制,也有利于提升银行的品牌效应。到2005年底,已经有25家海外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进入内地银行,总投资达到200亿美元。最后,一些大型银行都纷纷在海内外证券市场上市,这既显示了中国政府对银行改革的信心,也进一步将市场约束机构引入银行业。
  经过一系列的资产重组,银行业不良贷款比率由2002年末的23%下降到2006年年中的8%以下。与此同时,竞争压力也不断增加。外资银行分行的数量也由2002年底的180家上升到2005年底的226家。竞争并没有如有些人担心的那样使得银行资产质量恶化,比如拥有全部在华外资银行总资产的一半以上的上海,2005年底全市中资银行不良贷款率只有3.39%,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另外,监管体制也随着银行状况有所改变。其中重要的新政策之一是从2004年3月1日起生效的关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条例。该条例要求商业银行资本的充足率必须达到8%,而其中包括自有资本、现金储备和提留收益在内的核心资本必须占按风险加权的总资产的4%。所有国内的银行都被要求在2007年1月1日前达到这些要求。为了减少银行对国有企业的巨额贷款,银监会大幅度地提高了国有企业贷款或国有企业担保的贷款的风险权重。比如省级国企贷款的风险权重由50%上升到了100%。同时,银行的拨备也必须在2005年底前提高到不良贷款的80%。
  这些在过去两三年内实施的改革措施可以说是革命性的,为我们最终建设一个高收益、低风险的银行部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现在就说金融风险已经得到了根本性的控制恐怕为时尚早。尽管许多银行已经在短期内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风险管理机制,但银行行为的改变却肯定不会这么快。更重要的是,银行体制本身可能也还存在一些不足,最明显的例子即是对银行高层的政治任命。当然,目前国家仍然是银行的最大的股东,所以在人事任命上理应享有决定权。但是决策过程由董事会还是在组织部主导却对银行高官甚至所有管理人员的行为有本质上的差别。另外,中国的经济在过去几年一直保持10%左右的增长速度,这也对银行资产质量的改善起到非常有益的作用。但是,未来一旦经济增长出现明显滑坡,不良贷款可能就会上升。
  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新兴市场国家能够成功地重组银行体系而不经历或大或小的金融危机。中国有可能是个例外,但到现在为止我们还只能抱谨慎乐观的态度。
  世贸改革过渡期结束以后,中国经济尤其是金融服务行业将要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在今后五年,金融市场的格局也可能在如下五个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第一,随着对外资金融企业的进一步开放,竞争甚至恶战很可能马上就会开始。中国已经承诺从今年年底开始向外资银行全面开放国内市场,因此从明年开始中、外银行之间的竞争可能会变得日益激烈。不过目前外资银行的业务发展还会面临一些障碍,包括要从事人民币业务需要注册为本地公司、开设新的分行和增设新的业务均需要单独申请执照,这表明短期内中外资银行之间的竞争仍然是有限的。外资银行由于受分行网络的限制,可能集中于发展大型企业客户和相对富裕个人的业务,而国内银行则由于拥有庞大网络和客户信息,可以更多地拓展普罗大众的市场。一旦出现外资银行并购大型国内银行,真正的竞争就将难以避免。
  第二,混业经营的模式将会很快出现。事实上,已经有银行开始代理证券产品,而保险公司也开始投资银行。随着混业经营的国外金融机构在国内市场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国内金融业一定也会很快出现混业经营的试点。天津滨海新区在向国务院递交的综合改革方案中就包括混业经营试点。试点混业经营的关键在于监管机构的监管能力,值得关注的是未来的监管体系。现在看来,有可能实行将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三家合一的综合监管模式,也有可能在三家相对独立的基础上增设一个新的协调机制。
  第三,现在仍然割裂的信贷市场将会逐渐整合。目前的国内的信贷市场有几个部分组成,即正规银行信贷、银行间批发市场、小额信贷和民间金融。由于各个部分相互分割,增加了实施有效风险监管的难度,降低了资本分配的效率,也减弱了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同时加深了资金市场价格的扭曲。比如说,目前银行间市场的年利率只略高于2%,一年期银行贷款的基准贷款利率稍高于6%,而民间借贷的年利率却高达12%-20%。中央银行已经从去年开始推行小额贷款试点,这有可能是非正规市场正规化的第一步。随着银行间市场的发展,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资金批发市场(如SHIBOR)可以更好地反映全社会资金的成本,引导资金的合理流向。
  第四,包括股票和债券在内的资本市场将有长足的进展。直接融资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一方面,国内企业的发展尤其是收购兼并等活动的日益活跃会提高对融资多样化的要求;另一方面,投资者对除了银行存款之外的投资渠道的要求也会更加强烈。这既能提高资本效率,也可以改变目前金融风险单一地集中在银行的局面。随着债券市场的发展,一条完整有效的收益率曲线也会逐步形成,这可以为投资者和决策者提供未来资本成本预期的重要信息,更有助于拓宽国内外投资者投资中国的渠道,提升投资者的信心。
  最后,消费信贷的规模也将快速扩张。这可能是今后十年最重要的贷款结构的变化,也将成为各类银行业务发展中争夺最为激烈的市场。目前以住房按揭为主的消费信贷只占到总贷款余额的12%左右,而在其他新兴市场国家这以比例可以高达40%-50%。但消费信贷增长在短期内面对三个瓶颈,一是由于社会福利体系不够健全,消费者信心仍然偏低;二是扩大贷款抵押品的范围,比如住宅或土地等;三是逐步建立消费者的评级体系。
  过去五年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已经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我们相信金融市场在今后五年的演变将一定会更加波澜壮阔,并从根本上巅覆中国现有的投资方式,提高投资的质量。■

作者分别为花旗集团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和中国区经济学家。本文观点不代表作者所在单位的意见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全球及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库(CEIC)及相关指数库。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