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经济 > 要闻 > 正文

2006年2月15日 中国宏观经济今年不会太大波动

2006年02月15日 18:32 来源于 caijing
政界、学界在“CCER中国经济观察”报告会上解读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


  
  
 
  2月11日,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举办了“CCER中国经济观察”第四次报告会。与会报告者包括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易纲,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许宪春,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卢锋、胡大源等。他们就国际经济失衡与中国的应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以及最新的国民经济核算数据修正情况等发表了看法。杂志记者胡蛟、王长勇根据会议录音,整理部分发言如下,未经报告者本人审阅,仅供读者参考。
  
易纲:当前世界经济的失衡和对策

  2005年中国国际收支的不平衡突出反映在贸易方面,即中国对美国、欧洲等存在巨大顺差,对台湾省、韩国、日本及东盟等则是逆差。这种不平衡反映了中国进口大量原配件并加工出口的国际分工新格局,但由于贸易按产地计算,中国因此承受了来自美欧的巨大压力。
  如何应对不平衡?可以从利率方面来考虑。在经过14次加息后,目前美元一年期LIBOR(伦敦银行业同业拆借利率)已超过5%,而中国一年期央行票据利率在1.8%左右,美元与人民币利差超过了3%。依据利率平价理论,预期的汇率变化的百分比应当等于两国的利率之差。如果美元利率比人民币利率高3%,从套利的角度,一年内人民币升值3%或3%以内,则攻击人民币得不到利益。这为稳定汇率、调整失衡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时间窗口和利差窗口。
  当前全球经济失衡,即中国巨大顺差、美国巨大逆差、亚洲中央银行资金流向美国的状况,主要是市场力量自愿选择的结果。在某种意义上,这种不平衡可以持续到一定程度,但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必须从现在开始调整政策,但这一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把希望寄托在汇率调整上。比如储蓄率美国低、中国高,这是一个基本面的事实,调整汇率的确可能拉动中国内需、刺激进口,但不可能大幅降低中国储蓄率,通过调整人民币汇率来增加美国储蓄率更是“天方夜谭”。

宋国青:谁来控制内需?

  随着中国宏观经济逐渐稳定,波动趋于减弱,预计2006年中国宏观经济情况与2005年相差无几,不会有太大波动和意外;比较而言,“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从2005年11月至今,国际商品价格暴涨。全球工业生产也在近期劲升,尤其日本、韩国更如同吃了“兴奋剂”,这主要是由于汇率贬值的影响。预计全球经济强劲增长的趋势还将维持一段时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日本。日本国内通货膨胀率仍然较低,离过热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可以不必加息,而且日本经济总量巨大,可望带动全球增长。
  对于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的解决,从2005年至今,美国一直认为中国应扩大内需。但中国、日本等国的内需已经扩大,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也发生了迅速的变化。比如中国的贸易顺差高峰是在2004年底、2005年初,2005年内顺差一路下行,2006年预测可能是零增长,2007年甚至可能会下降,所以贸易顺差问题基本上已经过去了。
  新的情况是,由于需求的扩张,短期内材料价格猛涨。这导致原料进口国与出口国之间的不平衡扩大,进口国贸易条件继续恶化。那么,谁来控制国际范围的内需呢?其实,虽然美国利率已经高企,但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全球平均利率是非常低的,需求扩张也就是自然的。所以,各国可以通过加息来控制价格的上涨。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全球及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库(CEIC)及相关指数库。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