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世界各国都已经认识到了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一个国家要减少贫困,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只能依靠快速的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需要要素的积累和技术进步。而从长期来看,后者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源泉。
实现可持续增长的五个关键因素是宏观稳定、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金融发展、完善的制度以及充分的社会网络。技术创新和劳动者教育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同样很重要。上述因素的缺乏会制约经济增长,并可能带来经济危机,从而偏离健康的发展方向,降低民众尤其是底层人民的福利。
中国和智利都在经历经济的高速增长。在过去20年里,两国的表现都很突出。而这依赖于两国各自的重要改革措施。智利的经历对于其他新兴发展中国家具有一些独到的启示意义。
在上世纪60年代,智利国家干预严重,宏观经济不平衡也相当突出。其中,财政赤字占GDP的30%左右,年通胀率一度达到500%。另外,平均的进口关税税率在105%左右。同时,智利存在多重汇率,国际贸易受到限制,价格和利率也被管制。在20世纪70年代,智利启动了它的经济转型,这个过程至今还在继续。
第一代改革措施包括:
第一,财政调整。增值税在1975年被引入,1976年财政已有盈余;
第二,贸易改革。非关税壁垒被取消,关税税率在1979年降到了10%的水平;
第三,国有企业和银行被私有化或者交还给原来的所有者。
之后,价格和利率开始自由形成,资本账户的限制被部分取消,汇率也实现了并轨,对银行和其他中介机构的限制也开始被取消。1981年,智利还实行了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改革。
市场主导的稳定政策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固定汇率制以及对银行体系监管不力导致了道德风险,使得银行业相当脆弱。因此,剧烈的外部冲击(如上世纪80年代初世界利率水平的提高以及美元的升值)导致了影响深远的宏观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
1982-1983年的危机揭示了管制的缺点。1986年,智利采取了第二代改革措施。如出台了新的银行法和破产法,中央银行被赋予更高的独立性,政府不能通过央行发行钞票来融资。
1989年,智利开始了成功的民主改革,这维持并加强了市场经济的模式。从那时开始,社会政策在巩固社会稳定、减轻贫困中变得更加重要。
上世纪90年代的改革措施包括电信行业开放竞争(1994),私人部门通过BOT参与基础设施的发展(1991-1992),单边削减关税(1991、1998),以及同重要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协定(始于1996),颁布反托拉斯法(1994),提高银行业监管水平(1997),采用通胀目标制度(1991-1999)、废除汇率区间(1999)等。
进入21世纪以来,智利进一步加强了自身的宏观经济和制度框架。如采用了结构性财政盈余(占GDP的1%)的财政法则(2001),减少资本管制并完全开放资本账户(2001),改革资本市场(2001),与许多贸易伙伴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创立竞争法庭(2003)等。
伴随着经济改革,智利建立了坚实的宏观基础以及稳健的制度。这些都是使智利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因素。
在上世纪90年代,智利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20年中,同发达国家人均收入的差距缩减了30%。这同亚洲的发展中国家比起来虽然不算什么,但是同拉丁美洲的其他国家相比要好得多。而且,智利的通货膨胀率持续下降,达到了工业国家的水平。
过去一段时间的快速增长使得智利的社会指标得到了长足的改善,贫困指数在过去15年中下降了一半,婴儿死亡率和寿命预期都有明显的改善。现在,智利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之一。
同智利一样,中国也经历了改革。在上世纪70年代晚期,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结构改革以建立竞争市场,并融入世界经济。中国经济在过去20年的表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85-2005年,中国年均经济增长率为9.7%,人均GDP上升了7倍。不过,中国的人均真实GDP(按购买力评价计算)仍然很低,是智利的54%,G7国家的19%。中国政府当局面临的挑战,是保证中国的经济增长可以长期持续下去。智利经济模式之所以成功,主要依赖于前面所说的五个关键因素。希望它们对中国有一些参考意义。■
Vittorio Corbo为智利中央银行行长,本文由实习记者胡鲁滨根据2006年9月21日Corbo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所作的演讲整理,未经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