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经济 > 要闻 > 正文

灾后重建艰难起步

2008年06月04日 19:47 来源于 caijing
集中安置、对口援建、跨省移民等等难题,千头万绪有待逐步解决

  废墟之上,百废待兴。汶川大地震发生已近一月,救援工作接近尾声,死亡数字趋于定格,全民救灾的狂热气氛逐步冷却。但此时,灾后漫漫重建之路才刚刚起步:上千万无家可归的灾民亟待安置、数千名失去家人的孤儿孤老需要安排……对于未来,在那些被地震摧毁的城县、乡镇和村庄里,幸存者们还面临着重建和搬迁的艰难选择。在万众齐心救人时被忽略的各方利益取向,正随着重建的展开,互相碰撞。

困难的集中安置
  灾后重建第一步,是为数百万流离失所的灾民解决临时安置的问题。
  地震后三天,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会议,除了谈及紧急调运帐篷,首次将过渡房提上日程。5月20日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连夜主持召开全国住房城乡建设系统电视电话会议,部署了第一批100万套过渡安置房建设任务,由20个省市向灾区对口援建过渡安置房。5月24日,全国对口支援地震灾区临时住所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国务院决定在第一批100万套过渡安置房的基础上,做好第二批50万套的准备工作。
  但在对口省市源源不断地把过渡安置房送至灾区时,灾区临时安置的选址还在艰难进行。
  一方面,援建省份希望尽可能地把人员集中安置,以方便施工,确保按时完成援建任务,当地政府也考虑到集中安置便于管理;另一方面,四川山区地形复杂,震后可利用的安置土地匮乏,集中安置困难重重。
  在德阳绵竹灾区,部分援建省份单位就曾要求当地政府,采用大规模集中安置方式,个别集中安置区面积达到2500亩,安置人数超过6万人。
  对此,在当地开展规划工作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5月26日在工作简报里无不担忧地列举了,这种大规模安置方式带来的种种隐忧:给灾民生产生活与出行交通带来很多不便;处理不好还会产生严重的消防安全和卫生防疫隐患;和今后重建规划建设用地之间可能存在冲突;还可能带来管理难度和极端社会问题。
  6月2日,城乡与住房建设部下发《关于地震灾区过渡安置房(活动板房)建设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强调,关于场地建设规模的问题,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在综合考虑可利用的场地数量、受灾人数、建设成本和社会管理等诸多因素。
  至于那些夹杂在山区里得乡镇,每找到一块合适的集中安置点都很困难。
  一方面,在山区里集中安置可能面临次生灾害的威胁。已有在灾区参与规划工作的专家指出,由于不可能绝对保证地质安全,一旦出现险情,集中安置反而有可能造成更大损失。另一方面,一些来自农村的灾民,并不愿意远离家园。“农民无法离开他们的土地等生产资料,还要养猪养鸡等,集中安置并不现实。”上述清华专家组已注意到了这一点。
  在本次地震受灾最重的地区之一映秀镇,镇区建筑全部倒塌或严重损坏,下辖七个村庄除鱼子溪村和黄家村以外,其他五个村遭受滑坡或崩塌影响已经“消失”,根本没有原地安置或重建的可能。
  根据清华大学城市规划研究院专家组的评估,终于给这些村700多户居民在位于国道和岷江之间的河滩上找到了一块15公顷的集中安置地。根据专家的评估意见:岷江河岸的防洪堤岸工程已经完成,尽管两片堤内的土方虽然还没有全部填到预定标高,但场地平整,地质安全,适合建设。
  映秀附近的三江乡,由于缺乏集中成片土地用于安置,当地政府只好把灾民分散安排到了100多个小安置点。在北川县下属得乡镇,临时安置方案也是历经调整。5月29日在北川县擂鼓镇了解到,为了更大化利用有限土地,当地决定改变所有计划,把集中安置点单排排列的过渡性房,改为背靠背的双排排列。
  不过,由于灾区交通恢复缓慢,上述分散安排无疑增加了临时安置规划的工作量,也就大大影响了过渡房援建单位工作推进速度。
  在汶川县,广东省建设厅副厅长李新建就曾焦急地对记者表示,“我们运来的板房,很多都还只能堆着。”摆在李建新面前的任务,是要在两个月内完成实现10万灾民的过渡房的安装。在北川县,县委书记宋明也在担心,集中安置区需要的过渡房建材,很难运抵,好几个乡镇不通公路,严重影响建设进程。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全球及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库(CEIC)及相关指数库。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