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经济 > 要闻 > 正文

如何拯救敦煌?

2007年08月08日 19:48 来源于 caijing
幸存于脆弱自然生态的“沙漠绿洲”能否再逃人为的劫数?也许最关键的并非调动新的水源,而是如何尽快调动新机制

幸存于脆弱自然生态的“沙漠绿洲”能否再逃人为的劫数?也许最关键的并非调动新的水源,而是如何尽快调动新机制

??? 针对媒体对“敦煌生态持续恶化”的一系列报道和舆论的高度关注,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8月7日终于做出了正式表态。
??? 这位负责人称,通过调研报告,显示敦煌生态保护形势十分严峻,迫切需要建立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并通过跨流域、跨区域大范围统筹规划,以切实保护当地脆弱的自然生态,让敦煌这一千年人文奇观得以延续。
  敦煌,自古以来就被称为“沙漠绿洲”,也是贯通中西文明的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然而,在辉煌的文明背后,却是始终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由于其地处库姆塔格沙漠东部边缘、河西走廊最西端,独特的地理位置加上极端干旱的气候,无时不在考验着其生存能力。
  而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不断加剧,当地本已极其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更是进一步恶化。
  由于河水断流,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湿地萎缩退化,湖泊消失,天然林和草场面积缩减,生物多样性锐减;沙化不断扩展,大风、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敦煌面临严重的沙漠化危机, “沙漠绿洲”正面临消失的危险。
  因受到缺水困扰,当地的著名景观月牙泉水位已明显下降,水域面积锐减;而著名的历史文化古迹莫高窟壁画的保护,也受到沙漠化的严重威胁。
  甘肃省水利厅有关官员指出,缺水是造成敦煌困境的首要因素。目前敦煌面临着地表水相继断流,地下水超量开采以及水资源涵养不足等几大难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资源型缺水的区域。
  自古以来,敦煌西北大面积的湿地植被,都被来自祁连山的疏勒河、党河共同滋养,从而构成天然的绿色屏障。然而,自上个世纪60年代,疏勒河上游建成两座大型水库之后,疏勒河在敦煌境内长达300公里河道逐渐断流。而上游来水减少,也同样使得党河形成资源性缺水断流局面。
  雪上加霜的是,敦煌境内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严重不足;而随着当地用水量的增加,地下水却常年超采,每年开采地下水超过4000万立方米,其结果是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
  目前,当地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应急措施,通过 “节水、引水、放水、渗水、养水”,来延缓沙漠化的趋势。例如,控制开采地下水,全面整顿打井队;统一取水许可、统一征收水资源费;进行种植结构调整,鼓励种植葡萄,降低农业用水需求;封沙育林育草,建设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老化、枯死的农田防护林; 推广节水灌溉,投资对棉花种植进行膜下滴灌等,当地气象部门甚至成立了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开展人工增雨,以增加有效降水,改善敦煌生态。
  此外,当地政府一直在积极申报,争取周边调水,此举长期被认为是解决当地缺水问题的治本措施。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当时的敦煌县政府就提出“引哈济党”工程的初步设想,即引阿克塞境内的哈尔腾河水进入党河,解决敦煌地表来水不足的问题,后因技术条件的限制搁浅。
  据了解,目前甘肃省和敦煌市对“引哈济党”工程、疏勒河向敦煌下游放水高度重视,现已完成了“引哈济党”工程项目建议书,并列入甘肃省“十一五”规划,正在争取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
  按照测算,该工程规划静态总投资11.5亿元,总施工期为8年。当地政府亦正在积极向中央政府争取资金支持。同时,疏勒河也拟定了定期向下游放水的计划。
  此外,今年年初,为抢救“月牙泉”,当地还启动了总投资4000余万元的月牙泉水位应急治理工程,意图在尽量保持月牙泉自然风景区原貌的前提下,采用隐蔽的回灌补水工程,建设一系列地下水源、输水管线、渗水工程和水处理厂,借此尽快保持和恢复月牙泉湖水水位。
  然而,各项措施虽然力度不小,当地的缺水局面并没有根本性扭转,“沙进人退”的趋势仍然愈演愈烈。
  或许,正如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士所言,要从根本上解决敦煌生态恶化问题,需要从转变观念、创新机制和方法上入手,包括变“工程水利”为“生态水利”,建立敦煌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等,以寻求维护脆弱的自然生态平衡。
  不过,不管是水资源开发方式的认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还是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机制的建立,都远非一日之功。
  从这种意义上说,认识到敦煌存在的危机,还只是走出了艰难的第一步而已;它能否及时得到“救赎”,不仅取决于政策博弈的力度,更取决于政策执行的力度。■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全球及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库(CEIC)及相关指数库。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