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明高
黄益平
劳动力市场近景无忧
从2004年在部分地区出现劳动力短缺开始,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便是工资水平迅速上升。自2000年以来,城市平均工资保持了年均14%-15%的增长速度。
一些经济学家据此作出了许多预言。首先,中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可能会很快消失;其次,国内的通货膨胀率将会大幅度上升;再次,使得中国由过去所谓的通货紧缩的输出国变成通货膨胀的输出国;最后,由于成本上升导致生产厂商利率空间大幅度挤压,有可能导致中国宏观经济的硬着落。从经济学理论来看,这些预言都是有道理的,只不过在今天的中国,这一切似乎尚未发生。
考虑到三亿农业劳动力仍然非常突出的就业不足的问题,中国离真正出现劳动力短缺应该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2004年以来的短缺现象实际是暂时性的,它所反应出来的是局部领域劳动力供给增长慢于需求的步伐。比如广东地区,劳动密集型行业非常发达,但是多数雇主所追寻的是介乎18至25岁之间的女工,这样当然很容易出现短缺现象。另外,在过去几年由于农产品价格上涨和政府的一系列支农政策,农民的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样农民进城的意愿就可能有所减弱,尤其是目前的户口制度仍然明显歧视进城的农民工。
过去几年的变化可能表示所谓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已经成为过去,即随着非农就业需求的增加,边际工资也将相应提高。但另一方面,户口制度改革和城乡移民机制的改善也可能增加对城镇劳动力的供应,从而减轻工资上涨的压力。
通货膨胀与利润率
在上个世纪80和90年代,工资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有着紧密的关系,既高工资增长必然伴随高通货膨胀。然而从1998年开始,这一联系就不复存在。比如在2000年到2005年间,城镇的平均工资年均上涨14.5%,但消费品价格仅提高了1.3%,也就是说实际工资每年以13%的速度跃进。简言之,起码到目前为止,工资还没有带动价格水平的上涨。
在过去几年,我们确实经常听到企业家们抱怨高涨的成本使得利润越来越少。但是从工业的综合数据来看,利润挤压的证据并不是非常充分。在2005年工业总利润比上年上升了26.6%,而在2006年的1-5月,总利润比上年同期又增长了26.7%。与有关企业利润率受到挤压的担心相反,工业利润持续保持高速增长(见下图)。甚至,利润率也没有显示出任何显著挤压的迹象。自2004年以来,利润对总资产的比率一直保持在6%-7%的区间。
当然,过去几年各产业间的利润分布非常不平衡,垄断型的和资源类行业利润率非常高。但即使是在一般的制造业利润率也没有受到大幅度的挤压,石油加工是惟一一个出现明显亏损的部门。纺织和电子行业的利润率在最近出现了回落现象,但这可能是全球竞争加剧的结果。有意思的是服装行业的利润率反而稳中有升。
部分工业部门利润/资产比率:2000年-2006年1-5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