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两会”正值换届,恰是回顾与展望之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对过去五年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完整的梳理,并表示面对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持续低迷的严峻挑战,中央科学判断、果断决策,有效避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因巨大外部冲击而出现大的波折,实践证明这些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
  如果把时间拉长,过去十年间中国经济运行中的诸多新现象更值得深入研究,新的挑战和矛盾更值得探索,政策实践新经验更值得总结。从2003年初新一轮开放景气增长降临,到国际金融危机来袭,中国经济时有惊异之处显现。GDP高歌猛进,内外失衡则愈益凸显,发展路径有革新、有突破,也有调整与徘徊。
  今年初起,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卢锋在财新《新世纪》连续发表系列评述,以十年宏观调控史为主线,细察开放宏观经济增长和宏观调控政策演变大势,评点调控工具选择的多样化、宽泛化。
  财新网特将此集为专题,以观察、评析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运行轨迹,总结宏调经验教训,以期对未来改革探索提供“史鉴”意义。


十年回看宏观调控系列专栏


 

卢锋
        现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副院长,北京大学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英国LEEDS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硕士。
        曾在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研究院、英国发展研究院(SUSSEX)作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开放宏观经济学、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经济学研究。

之一 宏观调控细考量
        传统发展经济学“双缺口模型”认为,发展中国家面临储蓄与贸易缺口,国际收支标准形态应是经常项逆差与资本项顺差匹配。然而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逐步出现双顺差现象,进入新世纪后双顺差规模更扩大到大国范围绝无仅有地步。其规律含义值得探讨。
之二 胡温景气与宏观大势
        经上世纪90年代深度改革与“入世”开放洗礼,进入新世纪后中国迎来新一轮前所未有的高增长。开放景气增长来临与胡温主政大幕拉开之际重叠,日后经济史家或会称之为胡温景气。
        纵览十年宏观形势与政策,基本特点可用三句话描述:宏观经济运行“易热不易冷”,宏观政策运用“治冷难治热”,宏调工具选择“偏于宽泛化”。
之三 经济易热难冷
        “易热不易冷”是近十年宏观经济运行的一个特征事实。冷热指实际经济运行与潜在增长水平之间的相对状态。偏热大体指总需求及其决定的短期经济增速高于潜在增速并伴随通胀压力,偏冷则相反。
        基本面条件决定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充足,扭曲性因素则为增长引入过度风险。“双引擎”的强大驱动力,派生中国开放宏观经济呈现“易热不易冷”的不对称现象。
之四 宏调治冷难治热
        应对经济偏热和通胀则颇为不同。由于多方面原因,宏调政策治理经济过热和通胀,要来得比较麻烦,甚至不无纠结。
        我们治理通胀的一些方法特点,也不利于“治热”措施速收快刀斩乱麻之效。关键在于用汇率、利率两个基本价格工具调节有过多不便之处。
之五 98通缩是特例
        上世纪末中国经济遭遇罕见通货紧缩。1998-1999年经济增长率连续两年低于8%,消费物价和GDP平减指数皆录得负值。世纪之交的宏观通缩课,对后来宏观分析思维产生了重要而微妙影响。
        然而也需看到,98通缩是一系列特殊条件派生的经济史事件,某种程度上是体制转型中的一次性事件。
之六 宏调工具宽泛化
        宏调宽泛化是指宏调工具和手段五花八门,十八般武艺一起上。对十年宏调政策演变过程与具体内容进行梳理可见,最近十年实际在宏观调控背景和语境下运用的政策工具和手段可能不下30种。这不仅远超通常宏观经济学教科书讨论的类型和内容,也是通常成熟市场经济国家难以观察到的现象。
之七 宏调宽泛化得失
        如何看待宽泛宏调模式的利弊得失?首先,应肯定这套宏调范式体现了中国体制转型期宏观经济管理重视国情的务实特点,突破教科书模式有助于从不同方向探索管理大国转型与追赶阶段宏调经验。
        多种调控工具并用,提振经济时难以辨识其各自的作用与累积效果,容易刺激过火,紧缩时则又因类似机制作用易使经济降速过大。
之八 宏调认知需反思
        上世纪80年代高层读破香港经验,明白城市化过程中“有地便不缺钱”的道理,借鉴土地批租方式启动政府主导的土地市场化进程,成为推进中国城市化的重要驱动力。初期主要在沿海利用,进入新世纪后在更大范围发力,构成当时宏观景气的重要微观基础。
        学理依据与国际经验都不支持“土地宏调工具论”。行政部门对土地数量的调节相对僵硬与滞后,难以像货币和财政政策那样对宏观形势变动作出灵敏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