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评论:自贸区成效释放还需时间
【财新网】(记者 蒋飞)2015年博鳌论坛专门举行了一场关于自贸区的讨论。恰逢天津、福建和广东三个新自贸区获批,且上海、天津和商务部有关官员到场,这场论坛吸引了不少观众。
然而官员们并没有提供多少“干货”。这并不出乎意料,因为自贸区的绝大部分政策都已经确定,地方上在执行层面主要是进一步的提高效率、改善服务,不断缩减负面清单范围。加上上海自贸区也刚刚过去一年半时间,可供分享的实际成果还不算很多。中外企业从了解自贸区的功能到注册落地和运作展业都还需要一段更长的时间。
市场和企业界对自贸区往往抱有更务实的期待。比如金融管制特别是资本项目能不能放开,税收能否有一些优惠等等。这些动作能够立竿见影的带来好处,但是于长远的体制演进却没有更多帮助。决策者对此应该很清楚。
商务部部长助理王受文在参加讨论时强调,自贸区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试验田。一年半时间上海自贸区试验已经有28项措施被认为是成功的,已经在全国推广;有六项海关和质监监管改革的措施已经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全国实施。“自贸区是一个试验田,种出来的种子会在全国播种,不会是一个长期的双轨制。”王受文说。
他还把上海自贸区比作开放的“高地”,相对的当年深圳、汕头和其他经济特区则是政策的“洼地”。“大家知道当时经济特区在税收方面有优惠。现在在自贸区里面没有因为他们是自贸区就给他们所得税、增值税、关税方面有特殊的政策。”王受文以此回应自贸区是否存在政策套利的问题。
那么自贸区的好处体现在哪里?恐怕也只有在自贸区展业的企业自己清楚。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陈寅一再强调,自贸区政策落脚点始终是区内企业是否感到便利。
陈寅说,上海以企业为主体,主要围绕着投资、贸易、金融和政府职能转变,积极进行探索实践。在投资领域,主要是建立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新的体制,负面清单从2013年代表第一版是190条,到2014年是139条,下降了26.8%。
据他透露,目前2000多家外商企业投资到自贸区,90%都是以备案制进行的,同时投资领域我们开展了制度改革。企业注册资本由过去实缴制改为认缴制。在企业登记管理上,我们也以过去政府多部门、多窗口,现在改为单一的窗口,就是有工商对外统一授理。贸易领域我们在国际贸易对外窗口,已经在海关、海事、边防开通单一窗口,方便企业办事。
自贸区一线放开,意味着贸易监管在二线需要更高效的管理。陈寅表示,
上海自贸区建立了反洗钱、反融资、反逃税等一系列创新监管措施,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目前为止自贸区已经有1万多家企业进行了年报公示,对部分异常企业采取了监管措施。同时还加强了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通过行业协会和社会监督补充政府的监管。
波士顿咨询全球主席Hans-Paul BURKNER表示,目前上海自贸区注册的八成以上企业还是中国企业,外资企业对自贸区还是不够了解。“可能(自贸区)的政策还需要进一步透明化,进一步的深化改革。”
事实上,自贸区的一些具体便利措施的确需要更多的宣传。比如上海自贸区扩张到陆家嘴和张江之后,将覆盖更多的企业和社区,不再主要是外贸企业。陈寅提示说,职业培训和社区医疗服务都是很好的创业方向,可以充分利用自贸区的便利政策。■
| 网页版
Copyright 财新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