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综述:世界经济前景展望
【财新网】(记者 王嘉鹏)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年会,于2015年3月21-23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在3月21日的午餐演讲环节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和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分别发表了主旨发言,恒生银行主席、香港铁路有限公司主席钱果丰担任主持。
斯蒂格利茨在演讲中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和全球治理的前景。他表示,以购买力平价(PPP)计算,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虽然这令美国政界人士难以接受,但考虑到中国近几十年的经济腾飞,这种超越并不足为奇。他指出,对中国未来二十年的经济增速预测仍有很多争议,但如果按6%增速测算,到2035年,中国经济体量以PPP计算将达到美国的两倍。
他同时提醒,中国在人均GDP上与美国仍差距巨大,中国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仅为美国的一半。中国要将服务业占GDP比重提高到70%-80%,仍需要比较大的结构改革。
他表示,中国要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就需要非常主动的政府政策,除了国企改革之外,还需要在住房、教育、养老等方面利用公私部门合作等方法解决问题。
斯蒂格利茨同时提醒中国也要预防“高收入陷阱”或“美国模式”,即GDP和人均GDP的增长脱钩了,导致了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他表示,人民币的国际化必定发生,并对全球经济有利,而美元主导的全球货币体系已经不合时宜。但他同时认为,理想的改革方法不是让人民币等其他货币成为储备货币,而是设立国际储备货币。
斯蒂格利茨提出,在全球治理方面,中国崛起应当成为正和游戏,而非零和游戏。他笑言,理想的世界不应该是两个超级大国统治的G2,而应该是G193,即听取所有人的声音,来解决全球性问题。
马丁·沃尔夫则在演讲中指出,欧洲经济的增长缓慢受到两个结构性因素的影响,其一是人口老龄化,其二是生产率的提高停滞不前。他指出,欧洲需要结构改革来保持增长,而德国对此的强调也完全正确。他表示,这种结构改革主要是劳动力市场改革,但促进竞争、放松管制、加大对基础及应用科学技术的投资等对提振经济也同样有效。
他回顾近年欧洲的情况称,2011年欧洲央行加息后,欧洲陷入第二次衰退,这是货币政策失误的一大例子,欧洲央行的补救行动也十分迟缓。
沃尔夫表示,欧元区危机给出的启示,第一是欧元区没能激发出足够的内需,无法在不产生信贷泡沫的情况下吸收潜在的产出;第二是在金融资本领域缺乏足够的应对保障机制。他表示,在目前情况下,欧洲经济即使好转,速度也会非常慢,且水平很低。
他还认为,从长期来看,希腊退出欧元区的几率有五成,这对欧元区将是个巨大的考验。■
| 网页版
Copyright 财新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