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2015中国发展高层论坛

论坛综述:巴黎气候变化大会:超越哥本哈根?

2015年03月23日 15:59
T中
斯特恩指出,目前气候谈判的机遇包括,空气污染的严峻性被更多强调和感知,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发电成本在不断降低,可以利用低碳经济实现能源结构的转变

  【财新网】(记者 黄凯茜)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年会,于2015年3月21-23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其中3月21日上午举行的分组会(II)会场七是以“巴黎气候变化大会:超越哥本哈根?”为题的深度对话。主持人为第一财经日报副总编辑杨燕青,发言嘉宾为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英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尼古拉斯·斯特恩,对话嘉宾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气候战略中心主任李俊峰,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潘家华。

  尼古拉斯·斯特恩表示,目前,巴黎气候谈判过程中所达成的几个共识明确了目标,即到21世纪下半叶全球排放实现零增长,温室气体所导致的气温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逐步停止燃煤发电。

  他认为,公平的概念在气候谈判中很重要,发达国家过去是靠高排放致富的,所以现在也要对过去的排放负责,所有国家都要共同承担减排责任,各国应自定贡献预案、长期目标和计划表,在国内推行低碳政策和计划,并且要进行定期的审查和修正。

  斯特恩指出,目前气候谈判的机遇包括,空气污染的严峻性被更多强调和感知,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发电成本在不断降低,可以利用低碳经济实现能源结构的转变。而在低碳转型过程中,各国面临的障碍包括财政、技术、监管、制度等方面。譬如,因转型的资金成本过高而导致市场的失灵、各国技术水平差异所导致的发展局限性、因为规章制度阻碍了共享经济的发展、电动车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

  在谈及中国在巴黎气候谈判的作用时,斯特恩认为,中国是经济和排放量的大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该在全球经济事务中成为领导者,并且在科技创新和供应链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所以中国应该自定一份本国的气候变化目标,尽快达到排放峰值,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鼓励其他国家树立明确目标和采取更积极的行动。这在中美气候协定上已有所体现。

  李俊峰则认为,气候谈判应该是一个广泛参与的马拉松,大家有既定的目标,能跑快一点,可以是全程也可以半程的,每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对目标做判断,而不应相互批评和指责。所以,气候谈判不应是政治性的、少数国家的协议,而是根据自身能力进行的、广泛参与的协议。

  李俊峰指出,对于中国而言,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控制煤炭的用量。美国有几千座燃煤电厂,但是很多建于1960年到1980年,现在基本上到了淘汰的年龄。而中国的燃煤电厂,到2030年的时候还在壮年期,很难进行淘汰,包括风电、光伏发电的发展也面临着这样的矛盾。

  潘家华表示,巴黎气候谈判的难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根本性的问题:减排目标如果不能实现怎么办,以及怎样形成有效的投资。另一方面就是技术性的问题:法律约定应该是严格的还是宽松的,如何去衡量和确认减排的效果。潘家华对巴黎协议比较乐观,但他也认为不必要有过高的预期。“它首先是一个对各国贡献目标的确认,第二个是明确了分步推进的过程,第三是行动导向,这都是比较成功的。”

  关于中国的贡献,潘家华认为没有必要过多考虑中国的问题,“因为经济体的发展是有阶段的,中国向外扩张的空间已经很小,工业产能已经接近峰值。中国的存量资产已经接近饱和,所以产能的增加已经没有必要。所以不必要担心中国的问题。而印度更需要担心,工业、基础设施建设正在高速增长的起步阶段。”

  与会嘉宾总结指出,巴黎气候谈判应该认识到,所有的国家都面临着调整的责任,减排、低碳发展更多的是机遇而不是挑战。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是各国之间不要相互指责,而是理解、合作,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和共识。■

首页经济金融公司政经世界观点文化博客图片《新世纪》周刊《中国改革》视频English
说说你的看法...
分享
分享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取消
发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