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经济 > 要闻 > 正文

“港股直通车”的多重意义

2007年09月06日 15:49 来源于 caijing
在外汇体制改革的步骤选择上,决策者的关键在于不可进行主观的风险判断,更不能因噎废食,止步不前

  对于外汇体制改革的步骤选择,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但对于决策者而言,关键在于不可进行主观的风险判断,更不能因噎废食,止步不前。“港股直通车”的开放,操作细节固然可以再行斟酌,但不宜引发大的政策“急转弯”

  8月20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了被业内称为“港股直通车”的《开展境内个人直接投资境外证券市场试点方案》,境内个人通过天津滨海新区的中国银行分支机构,可以无限制换汇投资香港证券交易所公开上市交易的证券品种。
    此后的市场反应可谓一波三折。先是港股随之应声而起,一周内上涨40%;紧接着传来政策面的微调,决策层表达了对相关风险控制的关注,进而有媒体将之放大为政策“暂缓”甚至“暂停”,这显然是对于这一政策的意义缺乏深入的理解。
    事实上,决策层对于个人境外证券投资的风险控制和操作细则的审慎评估,本是题中应有之义,这不过是一个局部技术调整,不会也不应影响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这一既定战略的实施。
    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对于中国的外汇体制改革已经提出了迫切要求。在巨额贸易顺差与银行主动货币创造的推动下,流动性过剩问题已十分突出,这已经引发了资产价格上扬与通货膨胀萌芽。上证综指已经突破5300点,房地产的投资性需求更空前高涨。资产市场繁荣带来的财富效应,又对物价水平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若不及早防范,全面通货膨胀并非危言耸听。
    然而,近年来抑制流动性的努力并未奏效。传统的对冲手段已令银行系统承载了巨大的成本,空间所剩不多;利率、准备金率的调整,也已从原先的罕有举措变得日益司空见惯,市场却往往我行我素、逆势大涨。事实上,在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强制结汇、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下,央行的货币政策已经越来越难以发挥作用。
    在这一背景下,包括QDII和“港股直通车”在内的资本放开政策的出台,是有着多重意义的。从短期看,一方面可以纾解外汇储备压力、降低人民币升值预期;另一方面由于H股和A股之间存在价差,通过开闸放水,最终可以促使A股估值理性化。当然这需要对境外投资的广大股民进行充分的风险教育、树立“买者自负”理念,以避免引发不必要的市场巨幅波动;从长期看,资本项目的放开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发现人民币的均衡价格,进而通过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实现外汇体制改革的目标,获得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最终使得中国更为平滑地融入国际金融和贸易体系。
    对于外汇体制改革的步骤选择,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不宜过早地放开资本项目,而是应先进行汇率调整,其教训是东南亚金融危机;另一种看法认为,先行大幅调整汇率会引发经济衰退,其教训是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的“广场协议”。两种观点各执一端,尚有待检验。然而对于决策者而言,关键在于不可进行主观的风险判断,更不能因噎废食,止步不前。事实上,“港股直通车”的开放,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其中的操作细节固然可以再行斟酌,但不宜引发大的政策“急转弯”。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全球及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库(CEIC)及相关指数库。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