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春节后企业频遭用工荒

2013年02月22日 18:23 来源于 财新网
一些学者指出,顺应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需求,政府和企业应将促进就业与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为劳动力市场打造“蓄水池”

  据新华社消息,春节过后,记者在浙江、上海、重庆等地的招聘市场看到,企业招工呈现“冰火两重天”。有的企业用工缺口大,以致经营受阻;有的企业不仅老员工按时返城,还介绍了老乡一起工作。专家分析,随着产业技术升级和员工需求的提升,企业只有改善用工环境、搭建发展平台,才能避免“荒”时招人难。
  企业急招工 员工急跳槽
  在浙江杭州人力资源市场,经营一家小餐馆的丁先生焦急地询问应聘人员,“能不能尽快到餐馆洗碗”。他告诉记者,“老员工都回老家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返城,餐馆马上要开业了,急需几个熟练工。”
  义乌立众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营运经理告诉记者,300多人的企业,春节后只有一半的人准备回来工作,自己也取消了回老家过年的计划,初三就开始招人。“由于人手紧张,一共11家店,现在估计有2家店开不起来。”
  与招工企业的焦急心态不同,一些已经返城的农民工并不急于确定工作,甚至有不少人正在“骑驴找马”。
  安徽姑娘戴佳妮2年前来杭州,一直做电磁炉工厂计时工,销售淡季每月只有1000元左右的工资。“我今年才20岁,想找一份喜欢的工作,最好是在车展中担任模特。如果实在找不到,就再回到原来的工厂。”
  上海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人赵建德等专家预计,正月十五过后,农民工大量返城,招工缺口有望逐步填平。但随着产业技术升级和员工需求的提升,部分行业的结构性用工荒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长期存在。
  农民工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企业一些工作强度大、技术含量高的岗位,又招不到合适的人才。重庆秋田齿轮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技术工的需求越来越大,每年新增用工近十万人,很难找到适应岗位的技术工人。”
  “与其费力招人,不如悉心留人”
  记者采访中发现,有一家从2005年以来就没有闹过“用工荒”的企业——浙江义乌市双童日用品有限公司。“春节过后,70%的老员工会返厂,另外15%是经老员工介绍来的老乡,只有剩余的15%是通过人才市场招聘的。”义乌市双童日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楼仲平说。
  楼仲平介绍:“我们的招工秘诀很简单,就是尊重农民工,让他们分享企业的发展成果”。自2005年以来,企业多次提高员工待遇,每年加薪15%左右。2012年,所有员工月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与此同时,企业注重改善工作、生活条件,满足员工的精神文化需求,“真正把员工当家人”。
  楼仲平认为,“很多中小企业喜欢把用工荒归结为员工太浮躁,其实很多时候,是企业本身太浮躁。只看眼前利益,不重视维系员工的感情。需要的时候招工,淡季的时候裁员,这样哪能不出现用工荒。员工是企业的基础,员工对工作环境满意,企业就不会出现招工难。”
  “与其费尽力气找人,不如悉心留人”,接受采访的企业人士指出,在很多地区,依靠低成本劳动力获利的生产方式,已经难以持续。要短期改善季节性用工荒,长期改变结构性用工荒,都要依靠改善企业的用工环境,为员工搭建职业晋升空间,强化企业与员工的关联性,形成“锁定效应”。
  政府企业联手打造劳动力“蓄水池”
  一些学者指出,顺应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需求,政府和企业应将促进就业与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为劳动力市场打造“蓄水池”。
  提升劳动者技能,往往能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上海市闸北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首席职业指导师周妤科长介绍,闸北区引入了由政府出资补助、企业实施培训的职业培训计划,学员可享受每人每月600元的补贴,企业还能按学时和学员人数得到一定的补助,提高了其培训员工的积极性。
  从事焊工的安徽人李明利已经在上海一家国企工作多年,同事也都是合作多年的技术工人,“好多年都没找过工作”。现在,他不仅享受到了职业培训补贴,随着技工等级的提高和工作年限的增长,收入水平也有了不少的提升,一家人在上海生活得很稳定。
  重庆市社科院研究员李勇说,要加快完善教育结构,鼓励引导更多的年轻人接受有质量的职业技术教育,造就一大批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与此同时,企业也要改变“只消费不培养”的用人方式,加强职工在职学习和培训,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职业技术学校为支撑的劳动力技能提升体系。(新华社记者 王政 周蕊 张桂林 徐岳)

请付费阅读

版面编辑:邹子健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推广

财新微信